1 2 3 4
党团学生
信息工程学院党委|组织观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做光荣自豪中国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思政大课
时间:2025年09月18日 22:00 来源: 作者: 最后编辑:信息工程学院

为引导我院师生党员深刻感悟伟大抗战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对历史的回望与思考中,深刻感悟伟大抗战精神蕴含的爱国热忱、民族气节与奋斗力量。2025年9月18日,信息工程学院党委组织观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做光荣自豪中国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思政大课,学院全体教工支部党员、学生党员、入党培养对象参与。


此次思政大课以“历史回溯—精神解读—时代践行”为主线,通过珍贵历史影像、抗战老兵口述、专家深度解读等形式,系统回顾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历程,生动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这一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这些精神不仅仅是停留在史料中的文字,更是在岁月长河中始终激荡的民族魂。


观看结束后,师生党员们内心激荡、备受鼓舞。思政大课中,抗战先辈的浴血奋战与精神传承的时代价值直击心灵,让每一位师生党员都深刻体会到伟大抗战精神的穿越力与感召力。大家纷纷表示,要把这份感动与信念转化为成长的动力,主动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刻苦钻研、勇于担当,以饱满的热情和务实的行动,做传承抗战精神、勇担时代重任的新时代青年。


铭记历史的时刻,终将照亮未来的征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场思政大课不仅是对烽火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庄严传承。它唤醒了全体师生党员对历史的珍视、对祖国的赤诚,激发了以史为镜、奋发向上的昂扬斗志,凝聚起青年一代共赴复兴的强劲合力。未来,我们将以青春之名赓续红色血脉,以奋斗之态践行强国誓言,时刻铭记历史、致敬英雄,把个人的成长足迹镌刻在祖国发展的宏伟蓝图上,以真才实学和实干担当,向时代交出属于青年一代的合格答卷。


观后感:

做光荣自豪的中国人——这既是历史的回响,更是一代的命题。这份光荣与自豪,根植于我们先辈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和平与尊严,源自今日中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更在于我们每个人如何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它要求我们,不是被动地沉浸在过去的荣光里,而是主动地将那份源于抗战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和奋斗意志,转化为脚踏实地、履职尽责的实际行动。对学生而言,是刻苦学习、锤炼本领,科技强国落脚实践;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是兢兢业业、创新创造,关爱学生,凝心铸魂;对每一位社会成员而言,是明辨是非、坚守道义、奉献社会。我们的每一份努力,都是在为这份“光荣与自豪”增添新的注脚。

信息工程学院

党委书记王珍


观罢“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做光荣自豪中国人”之“大国担当”篇思政大课,心潮难平。作为学工干部,更深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在肩——抗战精神里的“坚韧”与“家国”,恰是我们滋养学生品格的源头活水。教育是点燃火焰,更是传承薪火。我们应将把课堂感悟转化为工作实践:在主题教育中深化“历史共鸣”,通过开展“讲好信工故事”活动,让学生触摸信仰的温度;在日常管理中厚植“责任担当”,以“困难面前有我在”的行动示范,引导学生把个人成长融入民族复兴;在服务育人中用心用情解决学生急难愁盼,让“共克时艰”的精神在青春奋斗中生根发芽。

信息工程学院

党委宣传委员王晓东


观看这堂思政大课后,我深受触动。课程如桥梁,串联历史与现实,重现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

课中英雄事迹令人动容: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时仍孤身奋战,胃中只有草根树皮;赵一曼遭酷刑却坚贞不屈,遗书里满是对儿子的眷恋与为国牺牲的豪情。他们以血肉之躯筑成抵御外敌的长城,精神至今闪耀。

如今身处和平年代,我们需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作为新时代少年,要珍惜和平,努力学习、锤炼品格,遇困难不屈不挠,以实际行动传承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信息工程学院

党委统战员梁计锋


九一八事变是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国耻日。日军的铁蹄悍然践踏中国主权,自此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这段血泪历史深刻警示我们:落后必将挨打,涣散必遭欺凌。国耻不容遗忘,先烈以生命换来的和平尤须珍惜。当今世界依旧动荡,我们必须以史为鉴,将悲愤化为自强不息的动力,坚定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全力推进民族复兴,方能告慰先烈,守护来之不易的安宁与尊严。警钟长鸣,吾辈当自强!

信息工程学院

第一党支部书记崔璐


课中展现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积极作为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参与国际救援、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还是在全球抗疫中伸出援手、以“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互利共赢、积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每一个案例都生动彰显着中国的大国担当。这些画面不仅让我真切看到祖国以实际行动守护人类共同命运的责任与魄力,更深刻领悟到国家发展与世界命运早已紧密相连,休戚与共。

信息工程学院

第二党支部书记刘剑英


观看《大国担当》思政课后,我深刻感受到青年责任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结。作为高校辅导员,需将“担当”精神转化为育人实践:一方面,通过主题班会解析科技攻关等案例,用“中国故事”具象化大国担当的内涵,引导学生理解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另一方面,依托社会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乡村振兴调研等活动,让他们在基层实践中体悟担当的重量。未来将持续关注学生思想动态,用身边榜样故事激发奋斗动力,推动思政教育从“课堂讲授”向“知行合一”延伸,助力青年学子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建设者。

信息工程学院

第三党支部书记沈平利


作为一名教师党员,今天观看了这堂思政大课,深受触动。抗战精神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我们今日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在教学中,我经常思考如何让爱国情怀真正走进学生心里——这堂课正是生动的教材。它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平凡岗位上的坚守、课堂内外的传承,都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今后我将继续把这份精神融入日常教学,引导学生在感悟历史中树立理想,做一个真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

信息工程学院

第六党支部书记王潇


当思政大课的镜头扫过历史照片里硝烟弥漫的战场、定格在抗战将士坚毅的面庞时,我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了那段浸满血泪却又闪耀着不屈光芒的岁月。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无数先烈用生命守护家国,换来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今天,我们虽无需直面战火,但“强国”的接力棒已传到我们手中。作为一名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辅导员,我深感责任重大,从“大国担当”的时代解读中,明晰了自身育人工作的使命与方向。这堂课既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当代教育者的鞭策——我们不仅要让学生铭记历史,更要引导他们读懂中国的担当,成长为能扛起时代重任的青年力量。

信息工程学院

辅导员辛丹华

西安翻译学院信息管理中心 版权所有